自2009年7月首届全球智库峰会以来,世界经济经历了巨大变化,目前处于深度调整之中。探寻发展新方向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性行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无法回避的重大议题。促进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是反应金融危机的普遍共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全球贸易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都与全球治理机制密切相关。鉴此,国经中心拟主办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深度探讨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共同责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集

曾培炎:包容性发展——健康有序的增长

包容性发展——健康有序的增长

曾培炎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

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过去的一年世界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亚洲地区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发展势头较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从这两天会议的气氛也可以看到,各方面对世界经济复苏表现乐观。

今天,全世界的财富正在迅速增长,但繁荣并没有光临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在座的各位,几乎人人手里有ipad,或有3G手机,可以随时随地保持同世界的联系。与此同时,在世界的其他地方,还有很大一部分人从未接触过互联网,有17亿人每天收入不到1美元。南北差距、极端贫困、数字鸿沟等问题仍很严重。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传统的发展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排他性,或其他各种原因,使不同国家在参与国际事务上,不同人群在参与政治、经济活动上出现了不公平,无法共享文明进步的成果。

为了解决发展中面临的这些矛盾和问题,很多有识之士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近年来,包容性发展的理念越来越多地受到各方面关注和认可。当然,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包容性发展对于不同国家的具体含义和任务也不相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包容性发展是机会平等、成果共享的发展。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机会,但是由于历史、地理以及所处环境的不同,往往导致不同群体之间或者个人之间的发展机会不平等。这是造成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一个公平正义、积极向上的社会,其发展机会应当具有开放性、普遍性,发展所产生的利益和财富,也应该惠及全体公民。包容性发展就是要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让每一个社会成员公平地享受公共服务,做到权利公平、机会均等、规则透明、分配合理,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包容性发展是各个国家和民族互利共赢、共同进步的发展。在全球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关起门来搞建设实现自身发展,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在全球性危机和突发事件中独善其身。面对经济增长、粮食安全、能源安全、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世界性难题,各个国家和民族在处理彼此关系上,应当在平等互信、互利共赢的原则基础上协同应对,共谋发展。这是应对挑战、确保安宁的必由之路,也是包容性发展的应有之义。

第三,包容性发展是各种文明相互激荡、兼容并蓄的发展。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优劣高下之别。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包容性发展提倡各种文明平等、互补、兼容,主张不同文明间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少一些对抗,多一些对话,少一些傲慢和偏见,多一些理解和沟通,这样才能实现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进步。

第四,包容性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良性循环的发展。工业革命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经济发展大都是以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当前,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和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缓解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而很多发展中国家仍然经历着粗放式的经济发展历程。包容性发展要求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先进帮助落后,相互交流借鉴,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生产与消费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包容性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出现了多种思想学派“百家争鸣”的辉煌时期。时至今日,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仍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可以说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重要原因。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体现了包容性发展的理念。在这三十多年里,中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开放型经济的深刻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真正做到让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当然,中国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资源环境问题突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可以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未来中国将继续践行包容性发展的理念,在“十二五”时期,中国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均衡增长。发展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幅度减少贫困,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稳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做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社会保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扩大与不同国家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亚洲是一个充满活力、富于多样性的区域。经过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很多地区摆脱了落后、贫困,经济实力、科技水平迅速赶上世界潮流。同时,亚洲也是一个经济水平、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差异都比较大的地区,历史遗留问题众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如何使亚洲国家超越彼此差异,把各自的政策目标也关注到共同发展与繁荣的大目标上来,对亚洲来讲是不小的挑战。

亚洲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亚洲的未来关乎我们共同的命运。亚洲国家应当树立包容性发展的理念,把亚洲看作一个大家庭,把各国的发展与区域一体化的进程结合起来。通过本地区不同层次、渠道的会晤、磋商机制,增强政治互信,照顾彼此关切。在处理一些敏感的热点问题上,摒弃冷战思维,通过平等对话化解矛盾,通过友好协商消除争端。除官方机构外,有更多的民间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充分利用博鳌亚洲论坛,增进亚洲各国人民相互理解与信任,夯实合作的社会基础。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亚洲地区国家更应携手合作,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使亚洲在改善全球经济治理结构中发出共同的声音。扩大各国财政金融领域合作,提高双边货币互换规模,推动清迈倡议多边化,增强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积极开展自由贸易区谈判,推进跨国交通、能源、通信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提高本地区的发展后劲。亚洲的发达经济体在本地区的发展中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可以把本国的资金、技术与落后地区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相结合,促进共同发展。我们还应当扩大文化、社会管理领域的务实合作,在应对重大灾害事故方面互相帮助,推动文明进步、社会和谐。

亚洲是一个自然灾害比较多发的地区。日本发生地震和海啸后,世界各国纷纷伸出援手,体现出不同国家和人民在灾难面前同舟共济的情谊。这次灾难提醒我们,亚洲国家和地区应当建立重大灾害共同应对机制。我建议,这一机制的内容应当包括:共同建立监测和研究地质与气象活动的网络;加强自然灾害预警,及时通报灾害信息;经常开展专业抗灾队伍间的交流经验;遇到重大灾害,相互进行技术、装备和物资援助,提升亚洲地区应对能力,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

博鳌亚洲论坛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已经成为亚洲国家政治家、企业家和专家学者们启迪智慧、激荡思想、凝聚共识的重要舞台。我相信,经过博鳌亚洲论坛的讨论,包容性发展不仅在理论上,也会在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从而推动不同国家、民族与公民的共同发展、平等参与和成果共享。

 

时间:2011年06月24日    信息来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京ICP备090510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