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7月首届全球智库峰会以来,世界经济经历了巨大变化,目前处于深度调整之中。探寻发展新方向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性行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无法回避的重大议题。促进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是反应金融危机的普遍共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全球贸易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都与全球治理机制密切相关。鉴此,国经中心拟主办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深度探讨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共同责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集

魏建国:中国将继续帮助非洲实现发展

中国将继续帮助非洲实现发展

魏建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

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在关注世界发达经济体和主要新兴经济体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那些依然处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实现自身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通过中非合作论坛推动中非经贸关系快速发展,带动非洲经济发展。

一、中非经贸关系成功发展的基石是互相尊重、平等互惠

一是中非之间真诚无私、相互扶助。中非友好关系不断发展和巩固,双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日益深化。成立了中非合作论坛,宣布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借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在中非合作的第一天起就播下了真诚无私、相互信任、平等互惠的友谊种子,这种真诚无私的友谊绝不是某些西方国家的一些噪音能够抹杀的。中国政府和人民始终尊重非洲国家自主选择社会制度的权利,支持非洲人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坚信非洲国家有能力以非洲方式处理好自己的问题。中非经贸合作是建立在互利共赢、开放透明基础之上的,中国对非洲的支持和援助,过去没有、将来也永远不会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早在198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与非洲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四项原则,即“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进入21世纪,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中国与非洲国家表达了进一步加强磋商与合作的愿望。2006年11月,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召开,确立了“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胡锦涛主席指出,为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促进中非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的合作,中国政府将采取8个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扩大对非洲援助规模,到2009年使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规模比2006年增加1倍。(二)今后3年内向非洲国家提供3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和20亿美元的优惠出口买方信贷。(三)为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设立中非发展基金,基金总额逐步达到50亿美元。(四)为支持非洲国家联合自强和一体化进程,援助建设非洲联盟会议中心。(五)免除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所有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截至2005年底到期的政府无息贷款债务。(六)进一步向非洲开放市场,把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输华商品零关税待遇受惠商品由190个税目扩大到440多个。(七)今后3年内在非洲国家建立3至5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八)今后3年内为非洲培训培养15000名各类人才;向非洲派遣100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在非洲建立10个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非洲援助30所医院,并提供3亿元人民币无偿援款帮助非洲防治疟疾,用于提供青蒿素药品及设立30个抗疟疾中心;向非洲派遣300名青年志愿者;为非洲援助100所农村学校;在2009年之前,向非洲留学生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由目前的每年2000人次增加到4000人次。这些措施在得到积极落实的同时,2009年11月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政府又宣布对非合作8项措施。为扩大从非洲进口,中国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便利化措施,如给予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输华商品零关税待遇,在华举办非洲商品展,为非洲参展企业提供摊位费和中国国内运费减免等优惠,组织中国企业贸易促进团赴非洲采购;举办非洲国家检验检疫官员进修班,促进中非质检交流与合作。中国推动中非双方航空、海运、金融、旅游等服务贸易的发展,鼓励中国公民赴非洲国家旅游,促进中非贸易的综合平衡发展。

金融危机以来,很多非洲国家面临经济增长缓慢、外来投资大幅度下降等困难,中国没有举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而是加大了从非洲国家的进口和投资力度,协助非洲国家尽快走出金融危机。中非之间经贸基本平衡。

二是中非之间互相欢迎、共谋发展。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援建非洲成套项目884个,向非洲派遣医疗队1.7万人次,青年志愿者312名,为非洲培训各类人员近3万名,还提供了大量物质和紧急人道援助,免除35个非洲重债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312笔债务。中国在向非洲国家提供各类援助的同时,也从非洲国家学到了技术和经验。中国从赞比亚引进了剑麻品种,从摩洛哥引进了柑橘种植技术和品种,从埃及、多哥等国引进了棉花种植技术。1963年底至1964年初中国总理周恩来访问非洲10国期间,专门考察了埃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加纳等国的炼油厂学习借鉴先进技术。近年来,非洲的钢材、铜材、化肥、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制成品对华出口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在中国免关税等政策措施的带动下,非洲的农产品、皮革、石材、纺织服装、机械零部件、贱金属、木制品等也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南非的红酒、加纳的可可豆、乌干达的咖啡、突尼斯的橄榄油、埃塞俄比亚的芝麻等特色产品也逐渐被中国消费者所熟悉和喜爱。中国在非洲国家投资不仅促进了中国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帮助非洲国家提高了产业技术水平,扩大了结业,增加了外汇收入,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中国企业在苏丹石油领域的投资帮助苏建立了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工业,延伸了产业链条。中埃联合(非洲)有限公司是埃塞俄比亚第一家药用胶囊生产企业,产品除满足本国需求外,还每年出口创汇20多万美元。中国——马里合资经营的制糖公司,年产3.5万吨蔗糖,为马里创造约1万个就业机会,公司所在地已由原来的小村庄发展为比较繁荣的市镇。中国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注重环境保护,从事公益事业。中国天然气集团公司在苏丹累计捐资5000万美元,为苏丹人民建设医院、学校、打水井、修路架桥,直接受益人数超过200万人。中国公司在赞比亚捐助100多万美元,资助艾滋病、疟疾和小儿麻痹等重大疾病预防,妇女就业、儿童教育等项目。其他公司还在南非等国家建医院手术室、设立奖学金、动物保护基金等等项目。

三是项目普及广、成效高、影响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非洲经济持续增长,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同时中国企业自身实力也所增强,对非投资力度开始加大,2000年以来,中非经贸合作全面拓展,非洲成为很多中国企业投资热土。2010年底,中国境内投资主体在非洲设立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超过2000家,直接投资存量104亿美元。投资领域涉及采矿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投资分布在非洲49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推出设立中非发展基金、经贸合作区等,对中国企业对非投资发挥了带动作用。截止2009年底,中非发展基金已安排投资项目30多个,决策金额7亿多美元,涉及农业开发、机械制造、电力、建材、工业园区、矿业等领域。中国在赞比亚、毛里求斯、尼日利亚、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等国设立6个经贸合作区也在积极推进,基础设施投资总计1.9亿美元,入区企业累计投资9.2亿美元。长期以来,基础设施落后是非洲很多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缺乏资金、技术和施工队伍是非洲国家面临的主要苦难。中国和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是伴随着中国对非援助发展起来的。50多年来,中国提供援助,帮助非洲国家建设了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2008年,世界银行发布的《搭建桥梁:中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中不断增长的作用》报告中支持,中国在非洲的融资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该地区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缺口,也为该地区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

二、下一步中非经贸关系将多领域深度发展

当前,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非洲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威胁。中国对非洲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感同身受,呼吁国际社会切实有效地支持非洲发展,愿同非洲国家不断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

一是中非经贸关系互补性强,潜力大。1992年-2000年8年的时间中非贸易额从10亿美元上升到100亿美元,2000年-2008年的8年,中非贸额从100亿美元上升到1000亿美元。2010年,中非贸易增势强劲,全年双边贸易总额1269.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我们预测,再有8-10年的时间,中非的贸易额可以突破3000亿美元。这充分说明,中非双方经济互补性强,经贸合作潜力大。中国和非洲的经济发展为对方提供了广阔的市场。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10.3%,非洲开发银行预测,2010年非洲经济增长率为4.5%,2011年为5.2%。中国和非洲都是发展中经济体,同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对于各类产品和技术的需求将持续扩大,中非相互投资规模也不断扩大。双方在投资方面的契合度很高,非洲在基础设施、制造业、农业和能源等领域都有巨大的投资需求,中国具备了进一步扩大对非投资的条件。据世界银行报告显示,非洲国家每年需要在基础设施投入930亿美元,但目前非洲国家仅能投入450亿美元,中国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拥有投资的能力和经验,双方在这个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

二是双方政府高度重视,实质推进合作。中非双方政府采取促进措施,为双方合作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今后三年,中国将逐步给予非洲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5%的产品零关税待遇,将设立非洲产品展销中心,在非洲建设3-5个物流中心。中国还将提供10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提高非洲融资能力。中非发展基金将扩大到30亿美元,10亿美元的对非中小企业专项贷款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非双方政府将共同营造良好的投资法律环境,并继续加强协调,简化手续,完善服务。中国企业在非建设的经贸合作区将初具规模,集群式引入中国企业投资,形成产业链,对当地制造业发展拉动效应逐步显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就业增长。2000年至2010年,中非贸易额从106亿美元增长到1269.1亿美元,中国对非投资从2.2亿美元增长到104亿美元,非洲对华投资从2.8亿美元增长到13.1亿美元,中国对非援助增长了10倍,并重点加大了对减贫、医疗卫生、教育培训、基础设施等民生和能力建设方面的援助。

三是未来合作的领域将更加多元、更加深入。中国政府在2009年11月第四届中非部长级会议上提出,未来3年将在应对气候变化、科技进步、提高非洲融资能力、农业、医疗、教育等8个领域的合作。大家知道,基础设施是非洲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急需发展的优先领域。在中国政府的鼓励和中国金融机构的支持下,中国企业积极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凭借自身的技术实力、管理和成本优势,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大力发展有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道路、桥梁、机场、港口、电力等项目。中国对非援助将更加贴近民生。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逐步扩大对非援助项目。落实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有关援助举措。根据非洲国家的实际需要,在卫生、教育、农业、清洁能源、人员培训等领域实施一批惠及非洲民生的援助项目。同时,努力实现已建成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援助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新的合作增长点不断涌现。中国企业凭借在环保、新能源开发等领域积累的经验和技术,积极与非方探讨实施合作项目。保护非洲独特的生态环境,中非双方在金融、航空、旅游等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将加快发展。

为帮助非洲国家发展,振兴经济和促进社会进步,中国积极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框架下对发展中国家的承诺。与此同时,还通过与国际机构合作,发挥互补优势,帮助非洲国家进行能力建设。中国与非洲国家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特别计划”框架内开展有效合作。1994年以来,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与毛里塔尼亚、加纳等国家分别签署《南南合作三方协议》派出600多名中国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其中,2003年到2007年,中国向尼日利亚派出494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水资源管理、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知道,为尼日利亚制定“粮食安全特别计划”提供技术指导。

我们希望携手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韩国等新兴国家共同推动非洲经济发展。近年来,很多国际机构都认为,由于中国、韩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经验。韩国和中国所掌握的技术、市场等可以从根本上满足非洲国家的需要。中国和韩国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经验、积累的熟练劳动力和技术工人、雄厚的资本积累都可以与当前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结合起来,推动非洲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全球经济时代,非洲大陆成为吸引外国投资的新的热点。作为亚洲的两个重要经济体,中国和韩国在非洲的投资具有不同的特点,中韩在非洲的投资增长也相应带动了非洲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对非洲的经济发展、政治文化、知识传播和环境保护等影响较大。随着非洲与各国交流的增多以及外资的流入,非洲在发展方面将面临多元选择,而这种选择对非洲借鉴各国发展经验从而走出适合非洲的发展之路颇为有益。当前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各国应继续发挥危机以来协同作战的精神,促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与此同时,建议中国和韩国等新兴国家,尽快建立协调机制,在新兴经济体发展的经验、资本和技术与非洲的发展之间实现良性循环。

时间:2011年06月24日    信息来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京ICP备090510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