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7月首届全球智库峰会以来,世界经济经历了巨大变化,目前处于深度调整之中。探寻发展新方向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性行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无法回避的重大议题。促进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是反应金融危机的普遍共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全球贸易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都与全球治理机制密切相关。鉴此,国经中心拟主办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深度探讨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共同责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集

范必: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核电安全发展

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核电安全发展

范  必

(国务院研究室副司长)

一、确保核电安全必须采用先进技术

从表面上看,福岛核事故的起因是九级特大地震引发的海啸,是不可抗力造成的。但国际原子能机构认为,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关键是要采用先进技术与进行科学的管理。因此,对核事故原因分析,不应停留在自然灾害层面,而应当从核电站安全系统技术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刻反思。

造成这次福岛核事故,有企业应急措施迟缓、政府监管和反应不力等原因,但从根本上看,能动型安全系统失灵是主因。按照核电站的运行规则,出现事故后首先要实现停堆,然后将堆芯余热导出,这是确保核电站安全最关键的一步。如不能及时导出余热,就会发生堆芯熔化,严重的会引发爆炸、泄漏。在解决余热导出问题上,有两种技术路线,一种是能动型安全系统,一种是非能动型安全系统。能动型系统主要依靠外部电网或备用电源驱动,一旦全厂失电,冷却系统即告失效;非能动系统不依赖电源,而是依靠重力、对流、蒸发、凝结等物质固有的自然规律来带出余热。福岛核电站使用的是能动型余热导出系统,地震后反应堆实现了自动停堆,并利用柴油机驱动冷却系统工作。然而一小时后,海啸摧毁了柴油发电系统,导致其后一系列严重事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开发的核电站,包括压水堆、沸水堆、重水堆、石墨堆等,使用的都是能动型安全系统,这些电站占世界在役核电站的绝大部分。核电界早已认识到,“能动型”安全系统在失去电源时存在“不能动”的隐患,虽然出现的概率很低,但必须予以解决。前苏联切尔诺贝利和美国三哩岛事故后,美国和欧洲分别制定了核电用户要求文件(URD和EUR),明确要求新建核电站堆芯熔化概率和大量放射性物质向环境释放的概率,要比原有核电机组降低两个数量级,以预防和缓解严重事故。符合这一标准的核电技术被称为三代核电技术。

经过长期探索,科学家对能动型安全系统作了很大改进,有的新建机型达到了三代标准,如法国的EPR。同时,科学家开发出了不依赖电力的“非能动”核电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核电站的固有安全性,成为第三代核电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机型有美国西屋公司开发的非能动先进压水堆AP1000,以及GE与日立联合开发的经济简化型沸水堆ESBWR,俄罗斯开发的半非能动型压水堆等。中国在第三代核电招标中,经过多方比选,引进了AP1000机型。一旦发生事故,可以在72小时内无需电源和人工干预而自动冷却,遇到类似日本这次自然灾害能够避免发生重大核事故。同时在抵御恐怖主义、人为破坏核电站方面也有相当优势。这次事故表明,以非能动技术代替能动技术将是核电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应当统一技术路线,坚持引进消化吸收AP1000技术,并自主开发新的机型。

一些人士担心,AP1000虽然安全理念先进,但最早也要在2013年建成发电,在首堆没有建成、其它国家没有运行经验的情况下,我国批量建设AP1000是否可行。经专家研究认为,这是完全可行的。因为AP1000的核蒸汽供应系统(除主泵外)都是基于二代的成熟技术,AP1000与二代的差别主要是安全系统。AP1000的非能动安全系统已在美国经过严格的台架实验验证,获得了美国核管会的审查批准,二代技术能动型安全系统也是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验证。所有的核电安全系统,不论是传统的能动型的还是新的非能动型,都无法进行事故实况下的破坏性试验。即便AP1000运行若干年,对验证非能动的安全系统也没有实质意义。国际上以往推出的新机型,都是在首堆建设的同时梯次推进、批量化建设。如法国的EPR,在芬兰首堆建设的同时,在法国、中国、美国、印度进行批量化建设。我国AP1000依托项目一次建设4台,事实上已开始批量化。目前,美国已有6台AP1000项目签订了EPC总包合同,14台正在申请建造许可证。随着主泵耐久性实验的完成,AP1000进行批量化建设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完全具备。

二、我国核安全面临的挑战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建立了符合国际标准、比较完善的核安全管理和核事故应急体系,核电建设和运行总体上保持了安全稳定。但是对安全问题仍然不能掉以轻心。近年来,我国核电呈快速发展态势。与日本相比,我国在役机组数量较少,但在建、拟建机组数量较多,安全质量控制压力持续加大,核电发展配套能力、核安全监管和应急体系亟待加强,长期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第一,采用能动安全系统的二代核电机组上得过多。在这一轮核电发展中,从2005年至今,国家已核准核电机组34台,装机容量3702万千瓦,其中28台是二代机型。另有16台机组已批准允许开展前期工作,其中12台是二代机型。其它上报国家能源局待批项目也大部分采用这类机型。这些二代机组经过改造,与大亚湾最早使用的原型堆M310相比,安全性有所提高,但仍无法解决全厂失电后会出现的严重安全事故。这些机组开工时间晚,运营周期可长达40—60年。如果在2020年建成,要到2060—2080年才能退役。在这期间,不仅二代核电已经被淘汰,三代核电技术也会逐渐落后,第四代具有固有安全性的核电技术将成为主流,甚至第五代可控核聚变核电技术也可能投入使用。由于世界各国现役二代机组大都在未来20年左右退役,之后的40—50年中,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核电安全风险最大的国家。

第二,核电安全状况与最先进的标准差距较大。今年3月16日,国务院第147次常务会议决定,要按照最先进的核电安全标准进行检查。这一标准应当是国家核安全局发布的《核动力厂安全设计规定》(简称HAF102)以及相关的19个导则。该标准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和欧美现行的核电安全标准同步。对照HAF102,除已开工建设的4台AP1000和2台EPR机组外,其它所有的核电机组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差距,有的问题还比较严重。从历史运营记录看,尽管还没有发生严重的放射性泄露事故,但大大小小的安全事件已发生多起,甚至出现过启动堆芯应急冷却系统的紧急情况。在正常条件下,大部分机组能够实现安全运行,但需要持续加强监督管理,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第三,核电研发、制造、建设和监管力量跟不上。由于近年核电发展较快,极易造成安全隐患。主要是,有限的核电研发设计分散,影响了先进安全技术的标准化和推广应用。既使是二代加机组,也存在技术标准不统一,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一些工程建设和装备制造企业安全意识不够强,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重大质量问题时有发生。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不断稀释,有经验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陆续退休,新人成长需要较长时间。乏燃料后处理能力薄弱,把过多的乏燃料储存在核电站,会面临福岛第一电厂4号机组乏燃料池放射性泄漏的潜在风险。尤其是核安全监管能力严重滞后,国家核安全局和国防科工局从事安全监管的人员数量不足,监管人员待遇远低于核电站工作人员,增加了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难度。

三、对我国核电安全发展的几点思考

从核电发展历程看,每一次重大核事故都带来了核电技术的升级,日本福岛核事故也完全可以成为开发应用更安全、更先进核电的动力和契机。当前,中国核电发展总体形势良好,虽然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但不能因噎废食,应当坚持“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的方针,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第147次常务会议决定精神,按照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用最先进的标准对所有的核电设施进行安全评估,加强核电设计、建设、运营的全过程管理,消除一切隐患,确保万无一失。

第一,合理控制核电发展规模和节奏。经过这几年发展, 核电在建和核准项目规模已突破2006年制定的规划,核电企业争厂址、争项目的现象十分严重。各方面对2020年核电装机规模的预期普遍超过7800万千瓦,大多数核电业主和配套企业是按照装机1亿千瓦以上制定自身发展规划。即使在福岛核事故后,国务院常务会决定暂停核电审批的情况下,有的核电企业仍在策划继续大上二代项目,这种做法有违核电安全发展的方针。在目前国家编制核电安全规划与调整核电中长期规划中应当明确,核电发展中应当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规模、速度放在第一位。“十二五”期间应当集中力量建设已经核准和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不再批准开展新的前期工作项目。“十三五”期间再视情况决定是否恢复审批。到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控制在6000万千瓦左右,防止过多过快上马核电机组带来长期安全风险。

第二,对核电站进行设计安全对标审查。最近,国家开始了新一轮核电安全检查。这次检查中应当明确,安全标准是《核动力厂安全设计规定》(HAF102)及相关19个导则。考虑到2010年国家已经组织过对核电的运营安全和建设安全的检查,这次检查的重点应当是,对核电站的设计进行对标审查,从根本上摸清核安全家底。对于存在严重隐患的核设施,要立即停建或关闭;存在一定隐患,可以改进的核设施,要限期整改。此外,应对在役、在建、拟建核电站厂址发生极端灾害事件的概率进行评估,提出应对措施。

第三,适时调整未建成核电项目的机型。为了从整体上提高核电安全水平,应当对所有未开工的核电项目进行一次评估。只要条件允许就要坚决改用AP1000机组,这类机组估计有十多台。今后新开厂址和现有厂址的后续项目,均应采用非能动安全AP1000系列机组。同时,加强大型先进压水堆重大专项研发和示范工程建设力度,尽快批准CAP1400开展前期工作。

第四,强化核电配套能力建设与核安全监管。统筹考虑核电发展规划与人才、燃料、制造等方面的关系,促进核电装机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充实国家核安全局力量,使其成为具有权威性的监管机构。加快核电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核事故应急系统与核电日常管理工作应当在机构和人员上统一起来。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确保所有应急对策与措施始终处于有效状态。总结这次事件中日本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订完善《国家核应急预案》。


附录:

2009-2010年度中国国际经济交流基金课题部分研究报告摘要

1、美国经济及美元走势的预测与对策

课题主要从美国金融“去杠杆化”与金融监管改革、美国国民储蓄率变化、美国经济增长动力变化、美国外部失衡以及美元走势等5个方面分析了美国经济的长期趋势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认为,美国金融“去杠杆化”会使金融全球化步伐放慢,储蓄率上升、消费下降会导致进口减少,全球贸易战将会越演越烈。美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将是长期过程,传统产业领域内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未来美国贸易逆差将缩小,美元汇率波动加剧,对中国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美元长期具有贬值趋势,应抓住机会,将外汇储备和美元资产降到合理水平,降低中国经济在美元贬值时的损失和风险,拓展宏观政策空间。应加速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

2、重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

本课题对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进行了总结和反思,认为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催生金融危机的温床,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酿成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金融创新过度加速了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监管体制滞后使危机加剧。未来预防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应从根本入手,构建多元化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加强全球金融监管。金融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重心将东移,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将加快。中国应继续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利用国际并购机会获取资源与技术,加快海外投资,将外汇转化为资源储备,以加工贸易为突破点带动劳务输出,利用经济援助带动广泛经济合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3、破解贸易保护主义和多哈回合谈判问题研究

破解贸易保护主义重点要调整国际收支结构,改善贸易摩擦宏观环境,关键在于通过资本再配置,改变贸易格局、调整经常项目收支结构,通过对外投资收益的增加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而资本再配置的核心内容则是促进对外直接投资,放松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管制,使私人资本流出逐步取代官方资本流出成为对外投资主流。要推进外贸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现对外贸易再平衡。在WTO谈判中,要明确理念,努力促进全球共识,并积极参与区域贸易合作,谋求未来集团博弈中的主动;从更开放、更多元视角,评估多边贸易开放损益,更好服务于国家产业发展立体战略。同时,有针对性地破解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特保及保障措施、技术贸易壁垒以及碳配额等贸易保护政策。

4、亚洲经济发展趋势与地区合作问题研究

未来五至十年,亚洲经济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全球经济增速可能放慢,“再平衡”压力加大,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不确定性增加等。但总体看来,亚洲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亚洲经济调整将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扩大区域内贸易比例,减少对欧美市场依赖;二是调整需求结构,降低对出口的依存度,扩大区域内最终消费需求;大国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取得突破,中国的战略选择面临多重博弈:一是亚洲国家与非亚洲国家(美国)之间博弈,二是中日间博弈,三是东南亚与东北亚之间博弈。通盘考虑内外部约束条件,我国应首推“10+3”框架下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合作;人民币国际化,应立足亚洲,充分利用亚洲金融合作现有的机制或倡议,如清迈协议、亚洲债券市场以及亚元区设想,人民币的区域化将以"第三世界"货币区的形式出现在国际货币舞台。

5、可持续的扩大内需政策研究

本课题从需求结构入手,重点分析了我国经济需求结构以及我国内需不足的现状,通过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数据,指出我国内需不足体现在消费不足,而消费不足体现在私人消费不足,而且这个趋势还在继续。研究认为,居民收入增长不快、收入分配不平等、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投入不足、房地产价格的上涨等是导致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国有企业和政府收入的增长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长、居民的财产收入占比下降、我国财政政策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从而导致区域差异、政府政策对收入分配关注不够等是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以及分配不平等的原因。该项研究运用实证分析手段,翔实地论证了造成我国消费收入不足和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系统建议,为国家制定扩大内需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6、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本课题主要内容包括构建社会保障体系评价指标和构建覆盖我国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两个方面。在构建评价指标方面,通过构建制度结构、制度目标、制度改革和法律构建四个总指标并且逐一细化,由此形成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在构建社保体系方面,分别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三个角度研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分析现状、总结成绩、归纳不足、提出政策建议。创新之处在于借鉴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国情,构建了一套既能反映我国社会保障实际情况,又能便于国际交流,同时还能指导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旨在将政策建议和研究成果转化为立法建议,通过立法巩固社会保障制度。

7、我国企业国际投资经营战略研究

从国际投资理论出发,系统阐述了金融危机后我国企业国际化投资经营面临的危机与挑战。重点研究了新形势下我国企业投资经营的新构想,国际投资经营的战略模式创新,国际投资经营主体的成长以及中国企业国际投资经营的支持和保障。该项研究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收集并整理了十四个有关我国企业国际投资经营的案例,这些案例主要是涉及企业的海外投资经营策略与模式;通过海外并购来助推企业自身的战略转型与产业升级;或者是中国跨国公司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通过从不同的角度来总结我国企业国际投资经营中积累的经验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可以为准备或正在进行国际化经营的我国企业提供一些参考,以推动它们更好地进行国际投资经营。

8、国际主要资源品状况、市场价格趋势与对策研究

从中国需求出发,重点对全球和主要国家GDP、投资、贸易增长跟踪分析和速度预测、主要国际货币汇率变动趋势预测以及主要资源品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有色金属、稀土、黄金、铁矿石、农产品等重点产品,并依据这些与中国因素相关的商品期货现货价格,编制了综合的国际商品价格指数。国际资源品的供需矛盾将是一个长期矛盾,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从微观来讲,此课题的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大势,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特征,了解国际资源品供需状况及价格走势,更好地走出去,开拓国际资源投资和贸易,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更廉价的资源。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讲,对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资源品供需状况及价格趋势的前瞻性研究,可以帮助国家提高在国际资源品方面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为国家战略和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服务。

 

时间:2011年06月24日    信息来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京ICP备09051056号